(沈农大委发〔2021〕10号)
(2021 年 5 月 31 日)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21〕15号)、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 号)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统一,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我校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入学习领会,明确课程思政建设新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的政治优势, 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课程思政建设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育人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准确把握要义,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筑牢守稳意识形态阵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深入挖掘各学科专业课程育人功能,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革命传统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筑牢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根基。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课程思政主体责任
学校党委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组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设立课程思政建设机构,牵头制订全校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统筹安排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经费投入。建立教务处、研究生院、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党委宣传部、党委组织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教学单位各负其责,互协同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机制。各教学单位要紧密结合自身学科特点,落实并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单位党政主要领导为本单位课程思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统筹负责本单位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单位党政领导落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同党建工作一起考核。
三、强化全面覆盖,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坚持全面覆盖与分类指导有机结合,以“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全校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等各类课程中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准确把握课程思政核心内容,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聚焦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有效融合到每门课程当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结合学校办学特色,重点强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厚植“三农”情怀, 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四、注重分类指导,增强课程思政建设实效
开展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 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真正把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师生的意见反映上来,把好的课程思政经验总结出来。精准把脉,分类指导,跟踪反馈,及时调整,不断完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强化思政课程的价值引领。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丰富通识课程思政内涵。完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完善实践类课程体系,激发实践课程的思政活力。发挥第二课堂思政育人作用,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与途径。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抓实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建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突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和育人质量。
五、提升育人能力,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素养
加强思想引领,用政治理论武装教师头脑,树立课程思政理念, 提高教师思政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教师主动担当作为,深入挖掘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索和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方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建立和完善课程思政培养培训体系,积极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推进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联合教研,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共用,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健全激励机制,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职务评聘、评优奖励、津贴分配的重要内容,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第一标准,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逐步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发挥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作用,支持设立课程思政研究项目,形成一批高质量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成果,建设一批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养一批具有亲和力、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打造一批课程思政实践示范基地,扎实推进具有沈农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