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培养管理 >> 特色风采 >> 教育教学成果奖 >> 成果简介 >> 正文

校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

来源: 日期:2022/11/07浏览量:关闭

 2022年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教学成果奖


序号 推荐成果名称 主持人 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 成果主要完成单位 建议等级
1 新时代作物学研究生德能兼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陈温福 于海秋、周宇飞、赵新华、马殿荣、徐 铨、李晓安、张文忠、唐 亮、孟 军 农学院 特等
2 地方农业高校“六维度”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构建与应用 陈启军 迟道才、高 云、卜 丽、钟雪梅、马晴晴、彭 博、曲硕石、王 丹、张 鑫 沈阳农业大学 特等
3 “四提升+双融合”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王铁良 宁晓峰、迟道才、许童羽、王铁军、郑俊林、刘越洋、白义奎、于丰华、谷士艳 工程学院 特等
4 创新为核心的园艺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 齐红岩 李天来、刘志勇、冯 辉、王爱德、齐明芳、章 云、刘 欣、赵 珺、于永双 园艺学院 特等
5 基于全程育人育才的“两机制、三到位、四维度”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邹洪涛 汪景宽、党秀丽、边振兴、李双异、刘 宁、战秀梅、孟 博、高晓丹、韩艳玉 土环与环境学院 特等
6 “学科引领、多维协同”——新农科背景下生物类研究生创新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冯玉龙 范海延、王丽娟、刘 琛、陈丽静、刘彦群、崔 娜、刘志翔、高 玥、张 昶 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特等
7 农业院校研究生招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 刘广林 高 云、辛彦军、卜 丽、许晓辉、马晴晴、胡 彬、陈立杰、刘 玲、钟雪梅 沈阳农业大学 特等
8 学术型研究生“三阶段、四融合”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陈涛涛 夏桂敏、孙仕军、郑俊林、吴 奇、魏新光、张旭东、姚名泽、李 波、王丽学 水利学院 一等
9 “思政铸魂、需求先导、产教融合”农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 杜万里 马殿荣、姜 英、钟 超、蒋春姬、徐 凡、王嘉宇、张文忠、王 术、周宇飞 农学院 一等
10 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政课“三维一体”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许晓辉 李桂红、袁 野、郭安宁、魏文刚、王真新、张宏伟、谭月明、刘 丽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等
11 基于产学研创协同育人的“食创工场”专业硕士实践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岳喜庆 李冬男、 刘 洋、 曹雪姸、 程顺昌、 杨梅、 洛雪、 郑艳、 辛广、 邵俊花 食品学院 一等
12 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服务乡村振兴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景再方 潘春玲、陈 迪、牟恩东、杨肖丽、史宝康、张双月、周 静、李 专、李大兵 经济管理学院 一等
13 立德树人为先导的植物保护专业硕士“知行合一”培养体系构建与应用 吴元华 陈立杰、李天亚、李 彦、李修伟、王志平、李自博、胡 蝶、谷德君、姜 碌 植物保护学院 一等
14 基于创新创业视域的林学学科本硕贯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郑雅楠 王玉成、王钦美、邓继峰、国会艳、及晓宇、高慧淋、吴秋丽 林学院 一等
15 水利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闫 滨 范昊明、刘文合、董克宝、张 静、吴 奇、高真伟、付玉娟、李春生、姬建梅 水利学院 一等
16 基于产学研协同的生物与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陈丽静 李玉萍、范海延、汪 澈、林景卫、冯玉龙、白丽萍、安迎锋、骆世洪 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一等
17 提升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产学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刘 平 王玉成、陆秀君、董胜君、王玉涛、温一博、张晓林、刘春苹、邓 舸 林学院 一等
18 农业高校电气工程学科专业一体化“五线式”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王立地 王 俊、孟晓芳、吴秀华、王永刚、张楠楠、郭 丹、李俐莹、王 慧、胡 博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一等
19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四强化、四提升”探索与实践 谢立勇 赵洪亮、朱先进、刘喜波、杜万里、赵天宏、乔延艳、王雪东 农学院 一等
20 兽医专硕“一引二强三性四方”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杨建成 宋纯龙、栾新红、汉丽梅、许海涛、吴索伦嘎、杨 娜、李 鹏、盖叶丹、王兴赫 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 一等
21 基于“新工科”建设的水利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及实践 徐 伟 王 毅、郭维东、王丽学、杨国范、徐 威、卢晓峰、高振东、张昊希 水利学院 二等
22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研究生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 刘桂芳 毕凤春、何 英、王冰营、黄立安、杨 晗、陈嘉梅、何雨鸿、胡鹏鹏、郝鑫浩 外语部 二等
23 辽宁省研究生精品课现代分子生物学建设完善与OBE理念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 吕淑霞 钟 鸣、张少斌、曹慧颖、于晓丹、郭志富、李浩戈、马 镝、王战勇、林 英 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二等
24 基于导师团队制的资源环境类研究生 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党秀丽 虞 娜、张玉玲、韩艳玉、刘 慧、范庆锋、杨 明、安 晶、金鑫鑫 土环与环境学院 二等
25 基于创新与质量提升的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科一流人才培养 栾军波 董 辉、姜 碌、杨雪清、王兴亚、胡 蝶、谷德君 植物保护学院 二等
26 基于SPOC以提升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为内涵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杨 柳 姚 岚、毛丽珍、李晓安、郭晓红 外语部 二等
27 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刘 玲 刘 洋、杨 柳、张春红、沈昳潇、朱佳欢、李 丽、矫馨瑶 食品学院 二等
28 “七位一体”新农科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 刘玉凤 李天来、齐红岩、齐明芳、孙周平、须 晖、许 涛、王 峰、陈俊琴、孟思达 园艺学院 二等
29 依托四大“育人工程”,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崔润东 陈阿梅、迟春阳、杜人杰、杨 硕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二等
30 “党建引领 平台支撑 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硕士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与实施 王 伟 王丹阳、王洪来、赵 萍、王 帅、 谷士艳、岳 湘、白雪卫、薛志平、王铁军 工程学院 二等
31 兽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李 林 董 婧、杨淑华、张 燚、孙雨航 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 二等
32 导学思政引领下遗传学科建设“四通五法六举措”模式的实践 崔 娜 李 丛、董小妹、刘 琛、张立军、阮燕晔 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二等
33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大气科学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张 涛 殷 红、刘 江、高西宁、李秀芬、徐明洁 农学院 二等
34 新时代农业高校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理论与实践 张 默 张 艳、孙 科、杨思尧、于长志、刘彦伯 高等教育研究所 二等
35 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课程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 周艳波 施 雯、张锦梅、韩晓燕、栾香录、李忠旭、尹冠球、薛 莹 经济管理学院 二等
36 基于产教融合模式的林学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与示范 董胜君 陆秀君、刘权钢、刘青柏、王玉涛、张晓林、刘春苹、王青娜 林学院 二等
37 基于新农药创制的农药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祁之秋 王 凯、车午男、刘 伟、李兴海 植物保护学院 二等
38 新时代高校研究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机制构建研究 谭月明 崔润东、李桂红、袁 野、牛玉萍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二等
39 乡村振兴视域下食品科学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李 斌 王月华、孙希云、李冬男、束 弛、李 丽、司 旭、孟宪军、丑述睿、田金龙 食品学院 二等
40 多元化基地建设开创农艺与种业领域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 秦嗣军 刘志勇、庞文星、薛 莉、李 贺、孙红梅、白 龙、李宏博、马 健、何佳丽 园艺学院 二等
41 基于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和数学类课程构建
研究生应用数学与实践平台
惠淑荣 杨吉会、刘宪敏、宋 贽、陶桂洪 理学院 二等
42 科教融合、多学科交叉——特色专业高水平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刘彦群 李 群、姜义仁、王 勇、秦 利、王 欢、杨瑞生、石生林、夏润玺 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二等
43 “四措一体、专业支撑”的生态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体系 朱先进 赵天宏、郭 伟、王国骄、曹 莹 农学院 二等
44 结构数值创新竞赛促进土木水利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 南 波 姜迎春、白义奎、赵荣飞、张 峰 水利学院 二等
45 “面向需求、校政融合”农艺与种业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王 婧 赵新华、王晓光、蒋春姬、刘喜波、赵姝丽、张 鹤、康树立 农学院 二等
46 农业管理专业硕士定量分析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 施 雯 江金启、周艳波、谭晓婷、张锦梅 经济管理学院 二等
47 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互为共赢”模式 边振兴 邹洪涛、韩春兰、于 淼、王 帅、钱凤魁、魏忠义、汪景宽、刘永海 土环与环境学院 二等
48 以问题为导向的食品科学专业研究“3+2+4”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乌日娜 曹 军、杨 慧、辛 广、武俊瑞、史海粟、刘一鸣、王 振、史 琳、斯 琴 食品学院 二等
49 基于案例教学模式的专业学位硕士理论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田春莲 刘明春、杨建成、汉丽梅、张路遥、牛生吏、王盈予、郭 洋 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 二等
50 以科研能力培养为驱动的研究生学术外语教学新模式构建与实施 朱 琳 王 岩、赵兰玉、刘桂芳、黄立安、林 琳、顾 红、葛 莉、马 馨、禹 霓 外语部 三等
51 “1+3+4”教学共同体模式在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魏文刚 刘毅杰、王真新、李桂艳、郭安宁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三等
52 新农科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研究生外语新范式创新体系研究与实践 姚 岚 朱 琳、毕凤春、周剑峰、王 岩、郭晓红、王冰营、毛丽珍、顾 红、马雯虹、张艳荣 外语部 三等
53 基于新工科的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田有文 王 俊、陈春玲、于丰华、宋 平、姜凤利、王敬依、吴佳倩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三等
54 基于立德树人理念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 钱凤魁 韩春兰、顾汉龙、张美玉、王 帅、刘洪彬、董秀茹、孙福军、王秋兵 土环与环境学院 三等
55 《生物大分子研究原理与技术》精品课建设与应用 张少斌 汪 澈、安迎锋、王显玲、刘 慧、马 镝 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三等
56 园艺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素质培养模式研究 马怀宇 杜国栋、刘月学、李丽杰、李馨玥、汪晓谦、李 军 园艺学院 三等
57 “通专融合”提升地方农业院校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李玉萍 何雨鸿、李 群、何 英、唐 帅、周剑峰、胡鹏鹏、陈嘉梅、马 馨、禹 霓 外语部 三等
58 融入思政的全程化、链条化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创建与实践 杨 宇 王 刚、吴秋丽、姚 远、胡 凯、王青娜、王秋凝、刘 平、张 智、孙 伟 林学院 三等
59 基于“产教科创”深度融合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陈春玲 田有文、许童羽、曹英丽、周云成、苗 腾、邓寒冰、姜凤利、张 岩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三等
60 基于15444模式的全过程农业生物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探索 李 轶 高 微、牛卫生、范晓光、李金洋、 张 敏、孙 清、孟凡彬、刘越洋、王 帅 工程学院 三等
61 “党建+课程思政”助推“三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王 野 钟 超、张美华、赫天一 农学院 三等
62 强基础重创新,培养高层次农业人才 谢甫绨 姚兴东、敖 雪、于翠梅、王海英、张惠君 农学院 三等
63 新文科背景下研究生实践教学融合创新创业训练机制研究 杨 欣 周 密、江金启、栾香录、赵洪亮 经济管理学院 三等
64 校企高度融合、协同育人的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 李应东 李晓东、魏 华、姜宏波、胡清彪 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 三等
65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因材施教,培养“顶天立地”多元化人才 张 崇 王志平、吴元华 植物保护学院 三等
66 基于科研素质的研究生综合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钟 鸣 吕淑霞、陈红漫、郭志富、阚国仕、于 洋、陈水森、李 会、孟祥南、张 丽 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三等
67 基于OBE理念的《农药残留分析原理与方法》课程建设与实践 田宏哲 何 璐、李修伟、秦培文、黄艳贞 植物保护学院 三等
68 基于“项目+基地”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途径与过程创新性探索与实践 曲 波 陈红漫、杨玉红、阚国仕、许玉凤、陈旭辉、邵美妮、关 萍、张 良、苗 青 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三等
69 水利工程研究生“内外”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及实践 王 毅 郭维东、芦晓峰、徐 威、成 遣 水利学院 三等
70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以农艺与种业领域为例 乔延艳 王 野、姜 英、张 鑫、徐 凡 农学院 三等
71 研究生英语线上线下多维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赵兰玉 朱翠华、张艳荣、王 莉、秦晓峰、孟可心、王 琦 外语部 三等
72 基于校企合作以创新创业能力为培养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史海粟 颜廷才、乌日娜、程顺昌、朱佳欢、杨 慧 食品学院 三等
73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 孟德璇 罗海山、金诚诚、薛 伟 农学院 三等
74 自然辩证法概论中国话语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 张宏伟 刘 丽、代兴梅、牛玉萍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三等
75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和改革 李 嘉 王小奇 植物保护学院 三等


主办单位: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处)    地址:沈阳市东陵路120号    邮编:110866    版权所有: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处)   备案号:辽ICP备05001374号

联系电话:024-88487139(管理科)、88487056(培养科)、88487253(学位科)、88487057(招生科)、88487253(学科科)